2013/10/21

 

我的第一款自製媽媽包,是在二年多前,差不多在妹妹三個月大的時候,我才開始意識到出門有個好的媽媽包有多重要,因為兩個女兒只差一歲三個月,出門要帶兩個孩子的東西實在太多了。

 

這媽媽包大到可以把兔妹塞進去了,我是因為有兩個小孩的東西要帶才需要做這麼大一個媽媽包。

 

可能是失心瘋的想要把全部家當都搬出門吧,這款媽媽包做的很大,內袋多,使用硬挺的亮膜防水布,一整個就像要出門打仗,很好裝且耐髒耐用,缺點就是有時覺得太大,亮膜防水布材質讓它笨重了些。

 

過了一年,已有不少媽媽出門的實戰經驗,小孩也大了些,帶出門的瓶瓶罐罐少了,於是又自己做了第二代的輕便的小媽媽包,以方便出門半天使用。

 

 

中央分隔的拉鍊口袋

 

這次爾然設計了一個中間分隔的拉鍊袋,這種設計倒是不曾在坊間的媽媽包看見,幾次使用下來覺得很實用。不過,為了研究中間分隔如何製作,又是花了不少時間。

然後我開始覺得越來越懶得背第一代媽媽包出門了,但第二代的小媽媽包若是要出門一整天又不夠用,於是開始想要再來弄個第三代媽媽包的想法。

有了超大包及小巧媽媽包後,這回我的要求又更多了,內袋要比第一代更多,但體積要縮小,重量要變輕,防水耐髒是一定要的,最好可以隨手放在地上也不心疼,要可肩揹也要能側揹,最後,我希望它看起來不要太像媽媽包,若是平時出門逛街也可以時尚見人。

所以,在這嚴酷的條件之下,第三代媽媽包足足弄了三個月才完成定稿。

 

 第一次試樣出來,效果慘不忍睹

比起第一代和第二代,這次調整了背帶的位置及比例,更換了先前找到的這塊蠻特別牛仔布紋處理的防水布,但做起來不如預期,覺得不夠有精神,顏色及材質的特色跳不出來。

 

開始傷腦筋的設計過程

很多時候,因為試樣的細節不夠,或對材質特性的不熟悉,東西做出來就不會到位,也就會有怪怪、空空的、笨笨的甚至老氣的感覺,直接反應是這塊布不好不適合,這種情形常發生在主布本身沒有圖案或者顏色比較低調時,但我會提醒自己,通常是因為沒有適當的配色或造型比例來”襯”托它,這時我會思考從三種增強對比的方法(色彩、材質、比例)著手,試著用比較優雅的方式讓它產生變化。

一片低調的藍色布料,那就配上一個對比的皮革原色吧!面積只要一點點就能點出精神來,皮革的材質較光滑,也能與表面有紋理的平光面表布做為材質上的對比。

 

嗯!有精神多了,再加上高亮面的漆皮面提把,選用黑色,配色拉出明暗差異,不在色彩上做對比,保持目前皮革色與牛仔藍搭配的單一主題。

 

這回希望它有多點層次感,多一些線條,後來決定讓肩背帶要外露,為了要讓肩背帶外露,還要保留夠寬大的拉鍊外口袋,這部份卡關很久,版型要大改。

 

 

版型整個調整後,不但將兩側加上口袋,正面口袋也不會因肩背袋而被切割成三等份,背帶選用亮面材質,讓材質的對比性來增加層次感。

底部也使用黑色亮面材質,並刻意往上多長出3cm,同樣為了增加變化及層次感。

 

因袋身很寬,外口袋拉鍵的擋片刻意做的較大片,開關拉鍊會比較輕鬆順手

 

 

這次肩揹帶選用的是亮面材質的防水布,原本還覺得很挺不會垂下去蠻好的,包包放在地上,要拿不用蹲很低,但一揹起斜揹帶後肩揹帶,就整個直挺挺的,感覺很怪。

討論決定增加一個D型環,讓它可以垂下來,於是換了另一款布又做了一個。

 

各種環都試看看,最後選定黑金色的D型環

 

 

若縫製正面的姓名飾片,在背後會看到縫線外露,想出了一個辦法,剛好在背面多加一片皮革做磁扣,便解決這個問題。

 

 

一般這種加環的提把做法,都是將布折上來兩折車縫固定,因為我用的布較厚,折起來可能會過厚,所以研究了一種不用兩折的一體式做法,看不太出來收邊的痕跡。

 

最後再配上一點金屬的配件,讓材質的層次感再豐富一些。

 

包款雖設計好了,離完成材料包的產品還有一大段路要走

設計材料包其實比設計成品還要來的複雜許多,要考慮更多的細節與未來,例如,覺得某些地方使用牛仔釦環可以增加亮點與包款可以伸縮,但因為不是每個購買材料包的人都有敲打的工具,除非可以事先在布料或皮件上先幫他敲好,但敲釦通常都是製作到後段才會進行的,所以,常常碰到這個部分,我就會收手。幸好皮料的配片可以事先把洞敲好,也能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。

 

這三個月來的戰績,往前看就不會害怕,有人喜歡就會繼續Fighting

 

 

老實說,一個包要搞上二三個月,細細想來,還真是不可思議,一周五天,扣除週二週五上課,其實只剩三天,而一天的工作時間又只有4.5hr,還得忙出貨與備課跟新品開發,所以,常常晚上也得再拼一下,不然,得拖更久呀。

Zou說 ,每一次開發完新品都被自己操到有點嚇,因為他得一整周過著加班的日子,好在我們還蠻健忘的,過不了多久又會燃起新的戰鬥能量~笑。

 

▸ 看詳細Fighting媽媽包完成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