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/01/05

 

地球孕育多元而豐富的生態系統,滋養動物,但因人為開發與棲地破壞,導致有些物種數量越來越少甚至瀕臨滅絕。 從陌生到了解、到守護,期待大家一起關注環境生態與動物。

台灣黑熊是台灣唯一性的原生熊類,胸前的V字型白色條紋是亞洲黑熊共有的特徵。目前現存約為200至600隻,出沒於台灣中央山脈海拔1,000公尺至3,500公尺的山區。

特徵

台灣黑熊體型粗壯,是台灣陸地上最大的食肉目動物。耳朵大而圓,眼睛小且色深,吻部長而形狀似狗的吻部,所以又被稱為「狗熊」。如同其他地區的亞洲黑熊,牠們最大的特徵是白色的V字型斑紋,由於形狀似新月,故台灣黑熊也有「月熊」的稱呼。

棲息環境

大多偏好棲習海拔1,500公尺至2,500公尺之間針葉林、闊葉林及針闊葉的山區, 而竹林與較高海拔的灌叢、草原是黑熊比較不利用的環境。

習性食性

屬於森林型動物,除交配期或撫育小熊期間外,通常獨居,沒有固定的居所。白天在樹洞或岩洞內休息,是全世界唯一有築巢特性的熊類,黃昏或夜晚時外出覓食。無冬季冬眠習性,但可能會移至較低海拔區域覓食。雖然是台灣最大型的食肉目動物,但其實黑熊可不只吃肉,是標準的雜食性動物,且主要以植物為主食,因為它們較易取得。

 

台灣原來存在著兩種貓科動物:雲豹和石虎,但在近年雲豹已經走上滅絕之路,因此石虎就成為台灣現今唯一的原生貓科動物。目前台灣數量約300至500隻,因淺山棲地的開發,狩獵與山產交易,使石虎分佈區漸漸減少,如今僅剩苗栗、台中、南投與彰化八卦山一帶尚有石虎的蹤跡。

特徵

台灣石虎毛色從灰褐色到黃褐色都有,額頭有兩條白色縱紋,眼眶有白圈,耳朵背後有白斑,身體、四肢和尾巴都有明顯的深色斑點。成年石虎叫聲為低沉的嘶喝聲,沒有家貓的喵喵聲。小石虎叫聲近似幼貓,但更為尖銳而短促。

棲息環境

它們的棲息地類型非常多,從熱帶雨林到針葉林、半沙漠、特別是接近水源的地區,甚至海拔3公里高的山地。石虎主要棲息在森林與雨林地帶,通常為距河道較近的潮濕區域。

習性食性

石虎在食物鏈中是頂級消費者,以鼠類、野兔、鳥類為主食,擅長爬樹,也能游水。晨昏與夜間較活躍,但白天也活動。休息時藏身於樹上或濃密草叢,到河岸、田間、淺溪捕獵。除了交配期或撫幼子外,石虎通常都獨來獨往,但會經常留下糞便、尿液、爪痕和體味來標示地盤,傳遞「我在這裡」的訊息給其他的石虎。

 

歐亞水獺是分佈區域最廣的水獺,橫跨亞洲、非洲及歐洲。但已在台灣本島滅絕,金門群島上則僅存不到200隻左右。喜歡獨來獨往,只有在繁殖育幼時才會結伴同行。

特徵

與北美水獺不同的是頸部較短、臉面較闊、耳朵相距較遠及尾巴較長。歐亞水獺的平均壽命約為五年。

棲息環境

棲息於湖泊、池塘、河流等淡水域,以及有淡水可利用的海岸地區。偏好斜坡不太陡的水岸與較淺的水域,並會避開深水區。岸邊的植被覆蓋有利於水獺的生存。

習性食性

歐亞水獺主要吃魚類,但也會吃鳥類、昆蟲、青蛙、甲殼類及細小的哺乳動物。很少自己掘洞,除利用天然洞穴,並不排斥利用人工構造物為巢穴。大多為在水裡覓食、移動,休息、生殖、育幼的行為則是在陸地上進行。

 

蘭嶼角鴞主要分布在蘭嶼島,是當地的留鳥。目前約1000隻左右,未來可能持續下降。為台灣特有亞種,達悟人因其「DODOO」的鳴叫聲而稱牠「嘟嘟霧」。

特徵

約20公分的嬌小身軀,配上一對「黃黑分明」的大眼睛,模樣十分可愛,不過牠卻是凶猛的獵食者,喜歡盤據在空曠、視野良好的高處。

棲息環境

蘭嶼角鴞普遍分布受限於天然樹洞的分布,棲息的樹洞大多數為胸高直徑38公分以上的大樹,以往的觀察發現番龍眼較其他樹種易形成樹洞,因此番龍眼森林中的蘭嶼角鴞族群密度也較高。

習性食性

蘭嶼角鴞生活在雨林之中,是夜行性猛禽。它們的食物以昆蟲為主,蘭嶼島上大量的蟋蟀若蟲和蜈蚣是他們常吃的食物,吃食時經常用一隻腳抓握,往嘴裡送的同時閉上雙眼,樣子很陶醉。白天時,它們常站在樹樁上睡覺。

 

台灣水鹿是一種在台灣特有的水鹿亞種,也是台灣最大型的草食動物,會進行季節性的換毛以偽裝,夏季體色較淡,為黃褐色,冬季則為暗褐色。

特徵

台灣水鹿眼下具有明顯的眼下腺,於生氣或興奮時會張開,故又有「四目鹿」之稱,眼下腺的分泌物常結成硬塊,用來磨擦於生活領域的樹上做記號。成鹿身上沒有斑點,而幼鹿身上仍有些許的斑點。雄鹿會長鹿角,雌鹿則無。

棲息環境

分布的海拔高度,從清朝時的300公尺提高到目前的2000公尺以上,多半沿著高山溪谷分布。目前雪霸、太魯閣、玉山國家公園、大武山自然保留區等重要棲息環境內都可發現水鹿。

習性食性

台灣水鹿是一種很能適應崎嶇山地的動物,堅硬的蹄甲,長而有力的四肢,可在陡峭溪谷中來去自如。通常以晨昏為主要活動時間,水鹿經常單獨行動,雌鹿與幼鹿也常會組成2~4隻的小社群,偶爾也有雄鹿的單身漢群,社群的組成也可能與季節有關。水鹿是台灣食草動物中體型最大的,體型高度往往決定了牠們取食植物的種類。水鹿多半吃及肩高度的植物,牠們吃的樹葉比草多,尤其是森林下層的灌木。

 

台灣的白海豚因基因及形態特徵(背部斑紋)上的差異而被獨立成「台灣白海豚」,即為中華白海豚台灣亞種,也是新增的特有亞種。為台灣水域唯一的本土海洋哺乳類動物。目前數量約不到60隻。

特徵

出生時呈現暗灰色,成年後全身轉為雪白,甚至因活動時的血液循環而呈現粉紅色澤,因此又稱為粉紅海豚。台灣白海豚的背鰭上則有斑點。

棲息環境

台灣白海豚屬於近岸型的海豚,活動範圍在台灣西海岸沿海5公里,水深少於20米的淺海,棲地範圍約為桃園永安漁港到台南市將軍漁港,而潛在棲息地可能延伸至台北淡水及更南的台南七股。

習性食性

白海豚是一種典型的近岸海洋動物,主要棲息在沿海淺海和河口灣等水域。其作息通常會與漲潮和日照的時間相配合,晨昏最為活躍,常在潮漲時覓食。具有強大社會網絡行為,包括交配、集體捕食和共同育幼等,有助於增強種群的基因交流、提高捕食效率以及提高幼仔的存活率和生存技能。白海豚利用聲納系統在海中覓食,牠們最愛吃會發出聲音的石首魚科等底棲魚類。

 

揹書包認識台灣瀕危野生動物!

▸ 看看更多niizo書包細節

 

參考資料

關於台灣黑熊 /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|TBBCA
台灣黑熊 / 維基百科
台灣黑熊科普 / 玉山國家公園
台灣的石虎 / 石虎知識網站:消失中的台灣石虎
石虎 / 維基百科
認識石虎 / 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
歐亞水獺金門家 / 台北市立動物園保育網
歐亞水獺 / 維基百科
達悟人口中的都都霧 / 環境資訊中心
羽鳥天地 / 生態之旅-蘭嶼觀光旅遊
蘭嶼角鴞 / 維基百科
台灣水鹿 / 國家公園署
台灣水鹿 / 維基百科
台灣水鹿 / 農業部-農業主題館
台灣白海豚簡介 / 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網
中華白海豚 / 維基百科
臺灣海峽浪裡的白色信使—中華白海豚與臺灣白海豚 / 綠色和平
瀕危動物總覽 / 自然保育網